十指打字一定比一指禅快吗?[打字系列Vol.4]
最后更新于
最后更新于
这是打字系列的第四篇文章,聊一聊大家都是怎么敲键盘的。
答案是一定的,不用猜了(狗头。但是!准备关掉这个推送之前,你能不能说出自己用哪个手指头敲26个字母?别人又是用哪个手指头敲?造成不同的原因是为什么呢?
不同的人打字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用手指多的不一定比用手指头少的人打得快。
QWERTY 键盘布局和标准指法
一些奇怪的指法:两个指头就够了
一些奇怪的研究:打字就像骑车
硬核时刻:打字的层级控制模型 (Hierarchical Control)
大多数人使用的键盘布局叫做QWERTY布局。1874年,第一台成功的商业打字机,“肖尔斯-格里登”(Sholes-Glidden)问世,同时也是第一台应用QWERTY布局的打字机。由于其成功普及市场,QWERTY布局也即变成标准的键盘布局。但是!这个布局发明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打字机的铅字条卡住。对于比较常用的字母组合,比如st,两个按键被相继按下之后,卡住的可能性就更高。因此常用的组合都被分开了,所以这种布局被现在很多人诟病“影响了打字速度”。但是!它依然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布局(包括以后几十年(狗头)。
键盘的布局先讲到这里。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你的手:
十根手指对应QWERTY布局,标准的指法是什么样呢?看看和你的习惯一不一样:
至少在我小时候,学校微机课上是会教打字的,还有金山打字通这种软件。我当时是在纸上画了个键盘在家没事儿打出来的,本人可是标准指法哦。但是!问一问你身边的小伙伴,我估计百分之八十都不是标准的指法——不信的话你把本文分享给其他人试试(狗头?
实际上,很多人会与标准指法有几个键位之间的偏移,比如我身边有很多人会用右手食指按b,会用左手食指按c,以及有些人会用大拇指来按vbnm。更匪夷所思的是,有时候你可能会用不同的手指按同一个按键。比如我的室友同学,会用食指和中指来按 i 这个键:当前一个打的字母不占用中指,比如输入 t i 的时候,他会用中指来按 i;但是如果上一个字母已经占用了中指,比如输入 o i (没错他用中指打 o ),他就会换成食指来打 i —— 于是有些人拥有了薛定谔的手,并不能完全推出何时用什么手指来按哪些键。
芬兰有一帮研究人员闲得无聊,就拍了一群人在键盘上打几个小时的字,然后分析他们的手指运动 [2]。结果发现,在他们找的人里,没几个人指法一摸一样的。比如一些人用右手的时候,只会用食指,有些人只会用到中指+食指。而且那些用手指比较少的人,一般都没法盲打:他们需要看手指落在了哪里,所以目光会在键盘和屏幕之间 反 复 横 跳。
那么没有练成标准指法是不是代表打字速度不快了呢?这次可以告诉你:不是!很多自学成才的小朋友们,照样可以打得飞快,甚至超过标准指法(其中有些人甚至不会盲打)。一个动图告诉你只用两个指头照样可以达到100+WPM(每分钟单词超过100个):
不看键盘,让你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每个按键的位置,你能做到吗?如果你成功做到了——过程中你是不是模拟了打某些键位的感觉?有人对一群专业打字的人做了这个实验,结果发现大家只能写对平均17个键位 [3]。
还有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让被试想象自己站在一个按键上,然后说出来另一个键在自己的哪个方位。比如,假设你站在 k 键上,面朝 j 键,那么 y 键就在你的右前方。结果发现大家虽然能打字很快,但是做方位任务的时候花了好久时间 [4]。
这一切都说明,打字这种能力,不是一种死记硬背,而是像骑自行车一样的技能。一方面是肌肉来记住位置,另一方面是脑子来思考下一个要打什么。这在心理学中成为打字的层级模型(Hierarchical Control)——请移步硬核时刻!
这里是硬核一点的知识,面向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同学们:)
什么叫做层级控制模型?心理学家把某些人的行为技巧解释为是由两层系统控制的:外循环(outer loop)和内循环(inner loop)。外循环负责认知,比如大脑会思考接下来要打什么啦?打出来的字有没有错呀?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Effect)就是影响外循环的例子:当一些描述颜色的词汇被加上不同字体出现时,如果任务是打出字体的颜色,人们往往会在打字前思考一下,但是不会影响手指打字的速度[5]。
内循环负责动作,也就是我们说的,手指形成了肌肉记忆,而这种记忆是很难被大脑准确地描述出来(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打字很快,但是无法很快地说出每个按键位置的原因(另一个例子是给你一个单词interaction,要求只打它的左手部分,速度要慢于打完整个单词)。
关于键盘打字,还可以讲好多好多,今天把比较有意思的部分展现给大家啦!一般来讲,用到越多的手指,不看键盘,尽量每个字都打得准,就可以达到更快的打字速度。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可以打出花样,打出名堂,打出新高度!奥里给!
本文引用: [1] Paul A David. 1985. 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 [2] Anna Maria Feit, Daryl Weir, Antti Oulasvirta, 2017. How We Type: Move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in Everyday Typing [3] Kristy M. Snyder, Yuki Ashitaka, Hiroyuki Shimada, Jana E. Ulrich, Gordon D. Logan: 2014: What skilled typists don’t know about the QWERTY keyboard [4] Xianyun Liu, Matthew J.C. Crump, Gordon D. Logan, 2010: Do you know where your fingers have been? Explicit knowledge of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keyboard in skilled typists [5] Gordon D. Logan, Zbrodoff N. Jane, 1998: Stroop-type interference: Congruity effects in color naming with typewritten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