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 PhD 找工作的一些经验(业界篇)
前不久(其实是去年)写完找教职的经历后,并没有一鼓作气写下在业界找工作的经验 - 因为最近半年实在是工作不顺(甚至想跑路!但想来无论如何,工作以后都会经过职场的残酷洗礼,那不如把自己当时的经历给大家参考。
# 一句话总结
同教职不同,业界需求更细化,HCI PhD对口的选择反而不多;所以提前打井,放宽眼界
目录
我的(实习)情况
我找工作的时间线
面试和Job Talk
谈offer的手段
什么工作是好工作?
我的(实习)情况
读博的时候,一心一意想去业界做研发,个中动机和思考在上篇申请教职的文章中有提到。而去业界就需要多多体验不同的公司环境,在毕业选择时才会有所准备。
博一的研究项目是文字输入,老板提出来和Google的翟树民老师一起合作;第二年论文发表,便申请了去谷歌实习,初次体验工作的状态。第三年夏天去了现在的东家Meta,第四年去了Apple,算是把想去的公司都体验了一遍。至此对它们的文化和组里的研究氛围也有了初步了解。
博士期间能够认识在业界的研究人员,在找工作的时候方便许多。翟老师是我很敬重的一位前辈,大学时我便向他请教过科研方向的问题,最后他还是我博士委员会里的一员。在我找工作时,翟老师提供了许多帮助。
暑期实习一般都在冬天开始招聘,所以多留意大公司招聘的网站;另外也给导师或者合作者说下实习的意向,让他们问问熟人;如果特别想和某些人合作,其实可以直接给ta发邮件问有没有实习的机会;另外多多宣传自己的工作,增加曝光率(比如社交平台,学术会议),也会有人主动联系你。
第三年Meta的实习就是我当时的老板在学术会议上看到了我的项目,认为和他们做的很相关,然后发了邀请;第四年Apple则是读paper看到一位很想合作的研究员在苹果,谷歌到他的邮箱,就直接发邮件介绍自己,问有没有实习机会(最后他们组专门开放了一个实习职位给我。
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多多实习不是坏事,还能多拿补贴!
我找工作的时间线
我大致是和找教职同时开始准备找业界工作的,在忙教职job package的时候,也同时准备Leetcode(笑 —— 从九月开始,到十月第一周,每天刷两三道大公司常面的题目(网站上有收录,买个会员就能看到是哪些题目。后来发现教职要提早准备(业界工作申请一般时间线比较紧凑),所以就把找业界工作的精力搁置到了十二月。
断断续续的,我在各大公司网站上搜索招聘信息,以及给一些在领域有名的研究员发邮件询问他们组招聘的情况。比如九月给MSR几个研究员发了信息,得到回复是他们明年没有空位;十一月问了Autodesk,Adobe,IBM还有Spotify。有些人还约了一些1:1 聊了聊,但发现岗位都不是很对口,比如Adobe偏图形学,Spotify偏qualitative UX,最后都不了了之。
当时最想去的只有两家:Google和Meta,都是实习过体验很不错的两个组。这个时候实习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当初的老板帮我联系招聘人员,相当于免了海投的过程。
十二月先联系了Meta,他们的HR很快给了答复说可以开始面试;我一听有点紧张,这也太快了吧?于是给他们说我还在申教职,想要推到三个月后。Google那边翟老师说空位要到新年才能拿到。我估了一下,假如教职offer在四月出来的话,那么对应工业界面试就改在三月左右进行,开始申请应该是二月底/三月初。
申请业界工作重要的一点是,时间线要尽量压在一起。业界的面试流程很快,从申请到出结果可能一到两个月,给自己决定offer的时间也只有几个星期,所以尽可能把不同公司的面试时间安排到一起。这样一来最大化自己选择的余地,二来可以有和不同公司对谈offer待遇的底气。否则很容易出现此offer期限已到彼公司结果还未发出的局面。
我在二月左右联系了Meta/Google/Apple,然后把面试都约在三月底和四月初的时候。Meta的offer很快,四月第一周就发来了;Google在四月中发来,Apple给拒了。后来就是谈判待遇,然后五月签下offer,申请结束。
面试和Job Talk
业界的面试其实要比教职intense许多——虽说都是一天,但公司的面试可不像教职那样和每个人热情唠嗑,人家都是有一套标准化的问题来考你的。不过业界面试的体验是真的比不上教职,主要有两点:
一个是组里的人做什么的都有,比如工程师,设计师,研究人员其实不是很多,所以大家对“研究”的认知参差不齐,交流起来没有和其他教授交流那么轻松;而且大家可能对你做的东西一点都不懂。
另一个是面试流程化,所以许多时候他们看的是很具体的点,比如你会不会某种技术,做过某个领域的项目没有;面试问题也不是很相关(比如Leetcode那些题)。很多时候被拒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他们觉得你和这个岗位不适合。
但毕竟是面试研究岗位,大家也会面一些和Research Design有关的问题,比如给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问你怎么解决,怎么设计实验等等。之前在网上搜集了一些问题的样板,以及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它分享在 Notion上:Interview - Ray's Answers [1]
有些问题很可能被问到,在这里列一下:
讲一次你成功合作的经历
讲一次你在合作中有冲突的经历,以及你怎么解决这些冲突的
讲一个你在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
你的研究有没有paper之外的影响和成果?
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你在工作中看重什么因素?
你接下来想做什么事情/项目/方向?
一般而言,工作上的面试比教职要好准备(因为对自己研究都很清楚),所以更多的是锻炼自己的表达方式,尽可能简单扼要,但又不失技术细节。
在面试时,很重要一点是一定避免答非所问——如果自己没理解对方问题,或者感觉自己回答不一定到点,一定要和面试官核对(比如让ta解释一下,或者问一下自己回答有没有让他明白)。
我在Apple得到的反馈是有几个问题他们感觉我理解错了或者没答到点上,后来我自己面试别人的时候也对此感同身受——因为面试时间很短,答非所问会比较影响后来的流程。
最后是Job Talk,一般是在早上给全组做一个自己的研究展示,我直接复用了找教职的talk(加上了一些technical details),后来毕业也用来做答辩展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Bilibili或者Youtube看一看[2]。
谈offer的手段
在拿到offer之后, 就可以开始谈判了!一开始公司给出的offer一定是low ball (最低待遇),做好心理准备!根据你offer数量不同,采取的策略也要适当变通。当然,最起码你要有回旋的时间,也就是说,不同的offer出现的时间应该有所交叉。
这样一来,谈判的因素涉及两点:1. 拖时间 2. 抬价钱
关于拖时间:如果Recruiter发来邮件说要在两周内给答复,基本上都可以延长成功。如果你在美国的大学,学校自己会有一个Recruitment policy,比如我们学院是最少两周的decision period [3]。谷歌找一下自己学院的policy,甩给对方,他们一定会同意延长到这个时限。
拖延时间的策略是,一点一点的拖,温水煮青蛙——一下让对方推迟一个月显然不太可能(明摆着显出你在观望),但先推迟两周,两周后再说一下自己有紧急情况或者新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offer问问能不能再给两周或者一周,成功率要更大。
关于抬价钱:拖时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自己讲薪资争取条件。一般薪资会进行两到三轮的谈判(感觉都是公司low ball给惯的)。抬价钱就需要一些数据点,问一问学长学姐或者一些统计薪资的网站上和自己做类似工作的人都拿了什么样的待遇,然后心里给一个预期值。
但和推时间不同的是,写邮件一开始要照着比较合理的最高点开始谈判(不然以后想再要高就不可能了)。不要写太高,别人会觉得您在开玩笑呢。抬价钱需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有多个offer,你可以说自己炙手可热,别的公司催得很紧,但自己又特别喜欢这家公司(讲一些为什么),或者别的公司给的价格是多少多少,所以请贵公司仔细考虑一下待遇问题。
如果只有一个offer,可以说自己认识的人待遇都是多少,举出一些数据,然后自己的工作价值如何如何,总之就是摆出你的筹码,让Recruiter觉得合理。在谈判的时候,你和Recruiter实际上是一条战线的,因为他们招到一个人会有奖励,他们会用你给的这些理由去和公司讨论。所以要和他们多多搞好关系。
重要的一点,如果Recruiter发邮件想要看你的其他offer,你有权不提供,所以不要轻易发给他们自己其他的offer,提供offer的细节就好。
我当初谈offer时谈了两轮,突然Meta宣布hiring freeze,甚至听到offer被收回的情况,所以手里没什么筹码了,便签下了Meta。那时我做得比较不妥的地方是把翟老师也牵到了谈判的过程中,导致老师为我去Google的条件操了不少心,最后我没选择,很过意不去。
什么工作是好工作?
工作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比如一起工作的人,工作的项目,待遇和福利,公司的发展,地理位置等等。我最看中的(或者职业早期)是和谁一起工作;这也是当初我选Meta的一个原因,因为实习的时候同事给我提供了许多帮助,老板也很厉害,所以想到了这边能学到许多东西。
但工作以后发现,大公司里75%的人都是傻X,或者都是拿钱吃饭的摸鱼选手。我刚来的时候有一种重大的落差感,因为在学校接触的全是做研究的老师和同学,大家思考问题的方式类似、技术和水平都很高,但到了公司,脱离了学校那种象牙塔的研究环境,身边的人鱼龙混杂,哪怕是在研究组。
和学校、科研不同,公司的评价不仅看中产出和工作质量,也看中人际关系、会不会画饼、能不能影响别人。所以工作时遇到什么也不懂的人、故步自封的人、不讲理的人、玩弄关系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会非常多;而身边真正觉得厉害的人可能只有一两个(并不是没有,而是许多牛人都在不同的组,很少有机会共事)。因此找工作时,找到一个能懂你价值的老板,以及一个组里有大牛的地方很重要。
但无论如何,工作的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大不相同——甚至有种政治场的感觉。工作了快两年发现我在软技能上欠缺还是太多。如果特别想做事而不想操心和笨蛋们交流合作,可以考虑去创业公司或者一些独角兽。如今的我再也不像两年前时对业界的工作抱有美好幻想,但这可能是所有打工人的必经之路(笑。
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遇到的都是大牛,不用参与各种无休止的争论和会议,升职加薪一条龙!
附录:有用的资源
[1] My job interview Q/A:
https://massive-sunspot-53e.notion.site/Interview-Ray-s-Answers-cfed002167b145c99a7aa6c20c094e62?pvs=74
[2] My Job/Dissertation Talk: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_LqTQnXvCw
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A4y1o7xT/
[3] UW iSchool Recruiting Policy: https://ischool.uw.edu/partners/employers/recruiting-policy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