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升空之时 When Rocket Launches
  • 开始计时
  • 三 (高中时期)
    • 青春
    • 拆手后,成功前
    • 缺失的父亲
    • 冬至
    • 所谓风度
    • 2012春节有感
    • 论爱情
    • 人性的分裂与回归
    • 门里门外
    • 雨感
    • 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们
    • 你失去什么,必将得到什么
    • 我们为什么活着
    • A Simple Life
    • 走路回家
    • 对于发动罢餐的倡议书
    • 毕业后的新生演讲
  • 二 (大学时期)
    • 还有16天啊。还有1个月啊。时间怎么过的那么慢呢。时间怎么过的那么快呢
    • 这一年很乱
    • 我在清华,过得很好
    • 冬至
    • 我在一个角落里,光明的角落里
    • 与郭家宝学长谈后感受
    • 交流琐记零——缘起
    • 交流琐记一——张广艳老师
    • 交流琐记二——邓俊辉老师
    • 乱吐一气
    • Good Luck To You
    • 春
    • 夏
    • 秋
    • 冬
    • 当夜色降临
    • 旅美日记一
    • 旅美日记二
    • 旅美日记三
    • 旅美日记四
    • 旅美日记五
    • 旅美日记末
    • 6月10日归家记
    • 提早知道的事实
    • 再给我点时间
    • 雷阵雨
  • 一 (博士时期)
    • 碎片
    • 矛盾
    • 猛然焦虑
    • 透视耳
    • “阵雨转多云,南风三级”
    • 时间
    • 医院琐事
    • 出院琐事
    • 第二人生
    • 下坠
    • 拾珠
    • 十年。
    • 学生时代的终结
  • 零(毕业至今)
    •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 长不大的人
    • 给兄弟张一鸣的婚礼致辞
    • 两本读不下去的书
    • 落叶
    • 换工记
  • 日记和其他
    • 日记:高中
    • 日记:大学
  • 微信公号归档(待补充)
    • 我想做的事
    • 人机交互科普集
      • 手机键盘是帮你怎么纠错的 [打字系列Vol.1]
      • 滑行输入是怎么工作的 [打字系列Vol.2]
      • 盲人是怎么用手机打字的 [打字系列Vol.3]
      • 十指打字一定比一指禅快吗?[打字系列Vol.4]
      • 想不到吧,emoji也可以说出来 [打字系列Vol.5]
      • 手写笔的不完全发展史[触屏系列 Vol.3]
      • 汉字输入法的不完全发展史 [打字系列Vol.6]
      • 手机屏幕是怎么判断你想点哪儿的?[触屏系列Vol.1]
      • 运动障碍者是怎么用触摸屏的 [触屏系列Vol.2]
      • 验证码是如何把盲人拒之门外的 [无障碍系列 Vol.1]
    • 科研相关
      • 怎么产生一个好的科研想法?
      • 一些老板和我的对话
      • 我是怎么做文献调研的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摘要Abstract]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引言Introduction]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相关工作Related Work]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研究方法]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结果部分Results]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讨论与结论]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番外篇:Rebuttal]
    • HCI PhD 申请的一些经验
    • 如何做一个帅气(划掉)的PhD
    • HCI PhD 找工作的一些经验(教职篇)
    • HCI PhD 找工作的一些经验(业界篇)
    • 游记
      • 7/5旅行日志-巴黎
      • [旅行日志] 7/6 - 巴黎
      • [旅行日志] 7/7 - 圣米歇尔山
      • [旅行日志] 7/9 香波尔城堡
      • [旅行日志] 7/10-7/12 尼斯
      • [旅行日志] 7/12-7-14阿维尼翁
      • [旅行日志] 7/14-7/16 尼姆和阿尔勒
      • [旅行日志] 7/16-7/20 阿斯佩谷
      • [旅行日志]7/22 - 7/24 弗莱堡
      • [旅行日志] 7/25 - 7/30 瑞士
      • [旅行日志] 7/31-8/3 伊斯坦布尔
      • [旅行日志] 8/4-8/6 卡帕多奇亚
      • [旅行日志] 8/7-8/10 费特希耶和棉花堡
      • [旅行日志] 8/10 - 8/13 雅典
      • [旅行日志] 8/13 - 8/17 圣托里尼
      • [旅行日志] 8/18 - 8/20 威尼斯
      • [旅行日志] 8/20 - 8/23 佛罗伦萨
      • [旅行日志] 8/24 - 8/30 罗马和那不勒斯
      • [旅行日志] 8/31 - 9/1 梅尔祖卡
      • [旅行日记] 9/2 - 9/3 马拉喀什
      • [旅行日志] 9/3-9/5 菲斯
      • [旅行日志] 9/5-9/6 卡萨布兰卡
      • [旅行日志] 9/6 - 9/9 开罗
      • [旅行日志] 9/9 - 9/12 卢克索
      • [旅行日志] 9/12 - 9/14 番外篇:各大机场
      • [旅行日志] 9/14-9/16 悉尼
      • [旅行日志] 9/17 - 9/23 墨尔本
      • 到陌生的小岛去
    • 周末推荐
  • 发射
由 GitBook 提供支持
在本页

这有帮助吗?

  1. 二 (大学时期)

当夜色降临

我也有自己的网站了,多么令人兴奋。 来香港这段时间,常常自己一个人。课业并不重,有大把的时间让我思考。我在想,这里与清华有什么不同呢,我要做些什么呢。 一个十分明显的感受是,这里压力要小很多,或者几乎感受不到。我的室友是本地生,读医,每天要很晚回来。第一次见我他说,你是内地来的啊,那在这边学习一定会很轻松吧。 我选了三门专业课,操作系统老师PPT做的极其认真,只看课件就足够。数据库老师上课用两个小时讲十分钟就能学会的知识,令人昏昏欲睡。图像处理课有先修要求,我去申请免除资格,老师对我说,交换生最好考虑下,我的课可不是水水过的——结果用一节课讲矩阵乘法。唯一费工夫的课程是粤语课,课上有不少内地来的同学,女生居多。这些完全与清华不同。这里的学生每学期修18学分,我在学校每学期平均要修30分。我们每周都被各种deadline追赶,匆匆赶完一个一个作业,然后再晕晕乎乎地投入下一周的deadline中去。 这里的校园生活很多彩,每个书院都会有自己的活动。香港人把大学比作乐园,大学他们最自由的时候。因为生活的压力,不少香港人都会在毕业后直接工作,很少继续深造。而在香港工作,加班是经常的事。每天早上的地铁站人们的步伐总是匆匆。我参加了划艇队的体验日,以及校园阿卡贝拉社团的面试。不知道能不能被选上,不过参加一个社团是必须的,会给自己一种归属感。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会有归属感? 我住的寝室很新,有很大的窗户面朝海湾,每当夜色降临,绚烂的黄色灯光把道路照亮,车流不息,山与海隐匿在背景之中。我经常在书桌旁坐到凌晨两点,然后去睡觉。每天都会给自己很多任务,加上小小的拖延,就越来越恶性循环。 似乎我是一个很看目的的人。加上苦行僧似的生活。世界各地的交换生去了游乐场,去了海边,我只是整天在桌前写代码。我有点为自己悲哀,觉得很多活动没有意义,却又觉得自己有点孤独,真是矛盾。第一周七天里,我花了两天来开发团队应用的新功能,三天泡在实验室调代码,一天写作业,剩下一天来胡思乱想。 自己的时间越多,一个人就会慢慢开始打算未来的事。 虽然不清楚明确的未来,但我想是时候准备准备。上个星期,我斟酌了自己的兴趣,以及评估了达到一些目标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并且做出了一些行动。在学长的帮助下,我完善了自己的简历。并且,浏览了各大高校的HCI主页,看了一些教授研究的方向,向感兴趣的教授发了自己的简历和寒假实习申请。 为什么是人机交互?首先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代码好手。如果不能做到最好那么干脆放弃。我和郭家宝学长谈话时,他说人要选择自己擅长的方面。我更感兴趣生活,艺术,还有应用。 这个领域杰出的实验室比较少,所以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来浏览。我上了MIT,CMU,Stanford,Georgia Tech以及Google Research的网站,MIT的实习项目只在夏天开放,放弃了。最后把简历发给了三个人,一位是Google的Scientist翟树民先生,研究输入和打字领域。一位是Georgia的Blair MacIntyre教授,研究VR/AR领域。还有CMU的Laura Dabbish,研究人机交互的设计。因为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而且写一封邮件着实要花不少时间,我没有联系更多教授。 最早回复的是Blair教授,直截了当,没有功夫管理这种事。我想估计后两位也就这样了,毕竟自己没什么特别牛的地方。 等了一天没有回复。第三天早上收到了翟先生的邮件,原文是,Thank you for contacting me, I'll follow up later. (谢谢联系,我会考虑的。)我很兴奋,因为至少他没有拒绝我。但是follow up later是什么意思?我google了一下,并没有发现这个词语很清晰的感情。问了两位学长,一个说,就是发好人卡了呗,另一个说,备胎。瞬间就失望了。 鉴于钻牛角尖的精神,我并没有死心,而是回了一封邮件,问“什么叫做follow up later?是不是我被拒绝了?”。这种行动简直就想我去面试然后问面试官,我的表现如何?能不能被录用?不过还真收到了回复,内容是,并不是拒绝了,而是他现在正在评一个比赛,很忙,过段日子再和我联系。 这果然是转折再转折。这种事,如果在清华的话,我可能会再迟半年才会想到吧。有些经验与想法是要自己主动,不过环境也会有很大影响。 我依然在尝试。尝试有时会碰壁,但受伤真的不重。有了回报,那可就是超值了。 在这边实验室,体验真的不是很好。我的负责人是罗平师兄,他在一个月前提出了一种算法,让我用一个机器学习的开源库来实现,我花一周写好代码,花了将近一个月来调试,还没结束,这体验能好吗? 说实话,最近实验室的经历是最令我崩溃的。我说空余时间来实验室的时候,师兄惊讶了一下,大概因为这里没有本科生入驻实验室的先例。我经常在实验室待到很晚,有时最后一个回去,来调一些千奇百怪的bug。试来试去,结果总是不够理想。甚至跑同一份代码,运行两次的结果相差千里。那几天我眼睛里充满了血丝,只是怎么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最后我发现,好像是开源库里的bug。 发现这个事实的时候我精神几乎都崩溃了。那时候是凌晨十二点,我从实验室走出来,骂骂咧咧地走回寝室,然后倒头便睡。第二天我精神继续崩溃,因为作者根本不理我的issue。自己从七月就开始写,写到现在,就那么一点代码来回调,没见半点成果,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现在还要祈祷别人赶快发现问题,然后我就第一次为写代码哭得稀里哗啦。 两个原因,一是花这么久没完成自己的任务。二是这么花这么多精力却好像根本没有意义,不值。 这更坚定了我不要写代码的信心。心碎。 现在的事实是,每天起来,我都会头痛,然后迷迷糊糊地爬起来,上课,上网,写写代码,熬夜,睡觉。环境毕竟是客观条件,改变的本质在于自己。 所以我现在状态并不很好。心情不好就想倾诉,然后我就实现了长达一年的愿望,搭自己的网站。 一开始幻想从零写博客,太复杂了。接着就来回换了几套博客系统,包括Anchor,Ghost,以及Wordpress。最后由于前两者模板太少,我又太懒去自己写,所以选了后者。用上之后,才发现真的不亏,插件和主题实在是丰富。 不过有些地方也很棘手,因为强迫症,需要自己去修改布局,或者添加一些功能。花了两天,终于把买域名-买服务器-改模板-部署都做完了。 完成之后,心情无比畅快。 可能这就是区别吧。我在这里着实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这能让我做更多事,很多是我以前一直想做的。也让我有时思考,在忙碌两年之后能喘口气。 可能,思考之后,就会有很大不同。 可能,当夜色降临,我们会迎来一个不一样的黎明。

上一页冬下一页旅美日记一

最后更新于6年前

这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