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升空之时 When Rocket Launches
  • 开始计时
  • 三 (高中时期)
    • 青春
    • 拆手后,成功前
    • 缺失的父亲
    • 冬至
    • 所谓风度
    • 2012春节有感
    • 论爱情
    • 人性的分裂与回归
    • 门里门外
    • 雨感
    • 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们
    • 你失去什么,必将得到什么
    • 我们为什么活着
    • A Simple Life
    • 走路回家
    • 对于发动罢餐的倡议书
    • 毕业后的新生演讲
  • 二 (大学时期)
    • 还有16天啊。还有1个月啊。时间怎么过的那么慢呢。时间怎么过的那么快呢
    • 这一年很乱
    • 我在清华,过得很好
    • 冬至
    • 我在一个角落里,光明的角落里
    • 与郭家宝学长谈后感受
    • 交流琐记零——缘起
    • 交流琐记一——张广艳老师
    • 交流琐记二——邓俊辉老师
    • 乱吐一气
    • Good Luck To You
    • 春
    • 夏
    • 秋
    • 冬
    • 当夜色降临
    • 旅美日记一
    • 旅美日记二
    • 旅美日记三
    • 旅美日记四
    • 旅美日记五
    • 旅美日记末
    • 6月10日归家记
    • 提早知道的事实
    • 再给我点时间
    • 雷阵雨
  • 一 (博士时期)
    • 碎片
    • 矛盾
    • 猛然焦虑
    • 透视耳
    • “阵雨转多云,南风三级”
    • 时间
    • 医院琐事
    • 出院琐事
    • 第二人生
    • 下坠
    • 拾珠
    • 十年。
    • 学生时代的终结
  • 零(毕业至今)
    •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 长不大的人
    • 给兄弟张一鸣的婚礼致辞
    • 两本读不下去的书
    • 落叶
    • 换工记
  • 日记和其他
    • 日记:高中
    • 日记:大学
  • 微信公号归档(待补充)
    • 我想做的事
    • 人机交互科普集
      • 手机键盘是帮你怎么纠错的 [打字系列Vol.1]
      • 滑行输入是怎么工作的 [打字系列Vol.2]
      • 盲人是怎么用手机打字的 [打字系列Vol.3]
      • 十指打字一定比一指禅快吗?[打字系列Vol.4]
      • 想不到吧,emoji也可以说出来 [打字系列Vol.5]
      • 手写笔的不完全发展史[触屏系列 Vol.3]
      • 汉字输入法的不完全发展史 [打字系列Vol.6]
      • 手机屏幕是怎么判断你想点哪儿的?[触屏系列Vol.1]
      • 运动障碍者是怎么用触摸屏的 [触屏系列Vol.2]
      • 验证码是如何把盲人拒之门外的 [无障碍系列 Vol.1]
    • 科研相关
      • 怎么产生一个好的科研想法?
      • 一些老板和我的对话
      • 我是怎么做文献调研的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摘要Abstract]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引言Introduction]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相关工作Related Work]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研究方法]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结果部分Results]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讨论与结论]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番外篇:Rebuttal]
    • HCI PhD 申请的一些经验
    • 如何做一个帅气(划掉)的PhD
    • HCI PhD 找工作的一些经验(教职篇)
    • HCI PhD 找工作的一些经验(业界篇)
    • 游记
      • 7/5旅行日志-巴黎
      • [旅行日志] 7/6 - 巴黎
      • [旅行日志] 7/7 - 圣米歇尔山
      • [旅行日志] 7/9 香波尔城堡
      • [旅行日志] 7/10-7/12 尼斯
      • [旅行日志] 7/12-7-14阿维尼翁
      • [旅行日志] 7/14-7/16 尼姆和阿尔勒
      • [旅行日志] 7/16-7/20 阿斯佩谷
      • [旅行日志]7/22 - 7/24 弗莱堡
      • [旅行日志] 7/25 - 7/30 瑞士
      • [旅行日志] 7/31-8/3 伊斯坦布尔
      • [旅行日志] 8/4-8/6 卡帕多奇亚
      • [旅行日志] 8/7-8/10 费特希耶和棉花堡
      • [旅行日志] 8/10 - 8/13 雅典
      • [旅行日志] 8/13 - 8/17 圣托里尼
      • [旅行日志] 8/18 - 8/20 威尼斯
      • [旅行日志] 8/20 - 8/23 佛罗伦萨
      • [旅行日志] 8/24 - 8/30 罗马和那不勒斯
      • [旅行日志] 8/31 - 9/1 梅尔祖卡
      • [旅行日记] 9/2 - 9/3 马拉喀什
      • [旅行日志] 9/3-9/5 菲斯
      • [旅行日志] 9/5-9/6 卡萨布兰卡
      • [旅行日志] 9/6 - 9/9 开罗
      • [旅行日志] 9/9 - 9/12 卢克索
      • [旅行日志] 9/12 - 9/14 番外篇:各大机场
      • [旅行日志] 9/14-9/16 悉尼
      • [旅行日志] 9/17 - 9/23 墨尔本
      • 到陌生的小岛去
    • 周末推荐
  • 发射
由 GitBook 提供支持
在本页
  • 关于科研
  • 关于外出
  • 一个手机应用
  • 一本书
  • 我和以前不一样了

这有帮助吗?

  1. 二 (大学时期)

春

一年中有四个季节。现在是春天。

2015 season1

春意盎然,我迎来了大学最好的日子。

播下的种子正在开花。

年初我请几个朋友吃饭,那时候拿着赢来的肾6,特别兴奋。然后一哥们说,不行啊,一次不够,还得请。

被他说中了,接下来好事连连。

关于科研

年初放寒假,我在学校呆了一个月,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帮学长做东西。自己买了一箱饼干,饿了顺手拿来吃,一天吃一顿饭。我们要做的东西还没成型,距离完成日期也不久了,核心算法没写,设备还没确定,那时候觉得没希望了。

参与之初,是因为感到项目很酷炫:空中打字的技术,手可以在空中打字,这也太前卫了吧。所以兴致勃勃来做,结果连续两个月没做什么东西。空中打字需要捕捉手指动作的算法,自然是越精确越好。之前花两个月来找各种算法,没一个好的,有的是手心手背会识别反,有的干脆把头识别成手。更别提识别手指。最后退而求其次,不用摄像头,换了一个专门识别手指的设备,手只能放在设备上方打。

所以到了寒假那会儿,几乎什么也还没做,只是做了调研。寒假开始的时候,学长就跟我说,咱们这几天抓紧一下,争取把它做出来。。。那几天也是拼了,整天泡在实验室。

开学回来,学长说,整个寒假他都在赶,都写发烧了。

大家短时间的猛力冲刺,突然间就把项目给救活了。经过了实验和数据分析,项目竟然在计划日期前完成了。这两天学长在赶论文,让我来剪视频。后天就要投出去。

效果是手在设备上方,仿佛有一个键盘一样,打出单词

这是一件好事,从去年十月开始到现在,我们的种子开花结果。

所以收获是什么呢?说点实际的。

最大的收获是熟悉了做研究的整个流程。至少,这也是我自始而终参与了一个项目。我做的是人机交互领域,做这方面的项目很像是在做市场上的产品:先是大家一起开会,讨论出一些好的点子,然后选一个作为选题,开始做。

首先进行调研,看看前人是否已经做出来了相关工作,翻阅大量论文,做好前期准备。然后确定项目实现方法、设备,进行开发,最后进行实验,处理数据。我在开始两个月做的几乎全是调研工作,看论文,找方法,那时候心理很不平,别人都说来做科研要先搬砖,一开始是帮学长写代码,而我连代码都不写,只是用用东家的东西看看西家的论文,然后评估一下可行性,感觉没学到什么。不过这些确实是做研究十分关键的步骤,通过调研,可以知道哪些路不可行,或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

后来真正到了写代码的时候,反而觉得比较轻松,至少能踏踏实实地钻研一个东西,不用东张西望了。

寒假时我和实验室的老师聊,问他一直很困惑自己的问题:人机交互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必备的知识?为什么做了两个多月,感觉自己没有很深入地学习过某种知识?怎么成为一个好的研究者?

老师说,人机交互并没有一套很系统的知识。它研究人的行为,人的心理,还有设计。做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和很多新的想法、工具进行接触的过程,尽管并不系统,但会给你更广的思路。成为一个好的研究者?多看论文,多独立思考。

关于外出

大三上学期我将去香港中文大学交换。当初面试交换,第一志愿是美国一所大学,没上,只能去第二志愿。第二志愿去不去?计算机专业很少出去交换的,因为学业压力不是一般的重,大三如果出去,很多课程要回来补。我犹豫了一阵,还是决定出去。至少出去看看,就这么单纯。

外边的世界是什么样?我问曾经去香港交换过的学长。他说,那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包括之后的很多决定。至少那是第一次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哈哈。

我从来不安分守己。我做过那么多尝试,做这些事,无非是想看看自己适合什么。新闻课上老师讲到一个观点,很引人思考。新闻从来不是现实一面镜子,它连世界的窗户都不是。新闻工作者根本没有功夫把所以的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它充其量是一个探照灯,而且是光芒极其微弱的探照灯。它照在哪里,你就知道什么。而那些无穷的黑暗的地方,是你永远也不会了解的。

所以不要妄想不去经历就来了解一个国家,一种生活。

而另一件好事的是,我申请到了港中文视觉实验室的暑期实习工作。

这个实验室是目前世界一流的一个。

计算机视觉是什么? 形象点说,就是怎么把计算机变成人的眼睛。 例如人脸识别,物体检测,图像处理。

刚开学的时候他们的负责人来我们这里宣传,说到了他们近年来的一些工作成果。都很有趣,比如实时的雾霾去除,照片的各种美化,人脸检测(他们的成果超过了facebook),以及手指识别。然后他讲,希望优秀的学生能去那里读硕士博士。听起来门槛很高。最后他说实验室暑假有两个实习名额,针对大三的学生。我就激动了,反正下学期去交换,不如投个简历试试。

面试我的是物理系毕业的一位学长,他说,看了你的简历,做的东西挺多的,今天也不算是面试,咱们就随便聊聊。

哈哈,话都这么说了,所以结果是通过了。

负责人来演讲的时候,说过一段改变我看法的话:“很多学生想要去国外那些大学读硕士,读1年去工作,其实意义不大。我曾经问过一位教授,他们院有50个硕士,我问他,最后有几个读了博士?他伸手比了个一。很多学生都是为了挣钱,去大公司,读硕士给自己镀层金,并没有真正研究的决心。如果想真正做点什么,最好是直接读博士。”

所以未来我到底要怎样呢? 我心里正在清晰,虽然依然不确定。

我爱一句话,活在当下。所以先去了再说!到时候想找我玩,或者代购,直接打电话啊。

一个手机应用

这两天跟大家也宣传不少了,不知道你们都有没有玩: “啊-非正常人类相机”。 这可算是我的第一个商品软件,也是第一个应用,成就感满满。

如果回想一下它诞生的过程,其实还挺有趣的。

去年我骑川藏回来,开始学习IOS编程。为什么?因为我和学长还有老师聊,他们说,有了想法就要实现,要多尝试。当初我想做个闹钟,可以远程开关的,因为早上我的闹钟老是把舍友吵醒,自己依然安睡。假期做了一个小闹钟,就是当做小玩意儿,也没上架,也挺有成就感的。回来上学,室友的学长问他知不知道有人会IOS开发,他就推荐了我,我当然欣然答应,我可从来都是默默无闻啊,这会有人主动来找,那是怎样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所以你看,过去自己的零散经历与尝试,其实并不独立,它们是可以串成一条线的。恰好,这些你都可以从我以前的日志看出来。

发起人是一个清华美院毕业的学长,想出来创业,有一个应用的想法,来召集一个小团队。我们找了一天晚上聊了一下,一拍即合。因为我从来没做过东西,所以语气一直都很弱,生怕自己哪个地方不行。后来我才发现,很多人都是在做东西的过程中学习,开始都是白板。

那学长跟我说,他在学校的时候,有个同学发了一个他们老师被ps后的图片,脸部变形那种,然后被疯狂转发,大家都觉得很有趣。他就想到了一个主意,你的脸可以根据你的声音来变形。这也是为什么这款应用叫做 “ 啊 ”。他说,比如我们两个说话,然后用这个视频来交流,该多有趣。

我说我并不是很厉害,对这方面也只是仅仅有一些了解。

他说没关系,这些不重要,只要你肯学。最重要的是,有心去做。我之前也跟很多人聊过,就是你们系的一些学长,他们总是会找各种理由来搪塞,比如最近学习很忙,比如有什么作业要做。很多人就是没勇气来做,他们觉得是走出了一个安逸的日常的状态。在学校,学习,写作业,然后做点社工什么的,多安逸啊。

不久我们集齐了四个人的团队。迭代开发开始了。

其实一开始我真的是什么都不会,上网找怎么写一个相机应用,就是最基础那种,打开镜头,拍照的。学了一个星期,知道了大概,就开始做进一步的,比如怎么放大,怎么对焦,怎么存储照片。我们的团队中,我是负责应用框架的搭建,一个学长负责写脸部变形,另一个写交互,美院的学长自然就是设计UI。但写变形那位学长其他任务太繁重,最后不得不退出团队。我们直到最后时刻才找到写变形的另一位学长。

这个项目从十月开始,一直到一月中旬,都是我和写交互的学长在做,说白了,是一个除了变形,其他功能都完成的相机应用。比如分段拍摄,存储相册,转换成GIF,分享到微信。十月份和十二月是最艰苦的两个月,十月份我从小白开始一点一点地学各种功能的代码,通常就是熬到夜里2点3点。十一长假,每天都没日没夜地写,夜间3点终于可以明暗对焦了,我都会高兴地跳起来。或者视频的声音终于可以播放了,这些都是调了几十遍在几乎绝望中出现的。

本来大家预期完成时间是14年底,所以十二月那会儿就想努努劲做出来。但同时实验室那边也是十二月任务最重,同时还有学生节的一些开发任务,所以再怎么花时间,也只能推迟进展。一月又是期末考试,所以一拖就到了考试结束。

如果你做过项目,就知道,做东西越快越好,很多东西都是在一拖再拖中消失不见最后报废的。比如一开始的激情,比如大家的耐心,比如回报的落空,比如不可预料的其他任务和阻碍。我们也是,因为一直找不到写图像算法的人,大家的耐心都在被一点一点蚕食。

说白了,想法很多,技术也可以学,但人最难找。

好在期末考试之后,一个大四的学长同意加入我们团队,不出一个星期就把变形做了出来,我们在二月初完成了整个应用。之后就是一个月左右的测试、崩溃修复。三月末提交,昨天刚刚上架。

整个过程,都是靠大家不断的相互鼓励、相同的价值观和每周固定的例会坚持下来。做自己的应用时,心中想法和做作业完全是不同的,这些想法会让你一直做,忘了很多东西,全情投入。

团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团队,需要有领导、规划的人,不然很快就会溃散。还需要有能挑大梁,克服技术难题的人,另外就是能活跃气氛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大家是相互平等,有相同的目的和价值观。说实话,靠一个应用来创业,很难。不知道学长是否能创业成功,但衷心祝愿。我也会一直负责做下去。

这是一款可以根据声音来对脸部变形的应用,变形效果可以随机,也可以自己设置。

可以拿它假装给别人摄像,嘿嘿。

一本书

因为准备今年考GRE,所以开学的时候开始背单词。当初看了本《17天背完GRE》,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结果他说的是老版红宝书,新版的需要二十七天。结果我从开学开始背,按照他的方法,每天看两个单元,计划着如果守时,四十二个单元二十一天可以背完。

结果我失算了。。。每天那么多任务,还要上课,哪有那么多时间去背单词。而且按照那本书的计划,中间好多天会复习最多十个单元。。。

十个单元,那可是一天背一千多个单词。。。光读完都得几个小时。

所以一周过去我就改了方法,每天背一个,坚持背。

结果竟然一天不落,清明节完,我把这本书也背下来了。

一周一千多,其实也不算很多,不过我背下来这么多词,自己都很有成就感。

剩下的时间就是不断复习了。。。

好事一桩!

我和以前不一样了

食言

关于爱情

    食言了,曾经说27岁不谈恋爱的(其实我记得是27岁之前不结婚)。

    春天里谈了恋爱,知道的先帮我保密啊。

    谈恋爱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整个人都自信了起来。

    这段就先略过,虽然在这段时间,很多变化都因为此。

关于喝酒

    也食言了,我说我这个人从不喝酒的。

    结果真体验了一会喝醉的感觉。

    不是大醉,就是头脑发晕。那天大家吃饭,我说,今天破一回例,跟你们喝一次酒。

    结果几个逮着机会买了瓶伏特加忽悠我说是果味酒,好喝不醉。

    我就咕嘟下肚三杯,喝完就哭出来了。。。

    我扑在桌子上,哭着说,哥几个你们是好人啊,从小到大,再没你们这么好的朋友了。。。

    以后再也不喝了,真的。

关于学习

    我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学习那么好,现在作业都不会写了

    开玩笑,当我吐槽,我一直都在很用功~

哦对了,我又参加我们系的歌手赛了,又被刷掉了,我去。

哦对了,我还是喜欢笑,这没变。我说为什么到哪里我都那么逗呢?天性使然,这样下去也不会有女生跟我表白,估计我是看透了这一点了吧。

春天来了,万物生长。

上一页Good Luck To You下一页夏

最后更新于6年前

这有帮助吗?

那就顺便展示一下我们的成果吧!可以上我们的网站:

http://paroc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