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升空之时 When Rocket Launches
  • 开始计时
  • 三 (高中时期)
    • 青春
    • 拆手后,成功前
    • 缺失的父亲
    • 冬至
    • 所谓风度
    • 2012春节有感
    • 论爱情
    • 人性的分裂与回归
    • 门里门外
    • 雨感
    • 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们
    • 你失去什么,必将得到什么
    • 我们为什么活着
    • A Simple Life
    • 走路回家
    • 对于发动罢餐的倡议书
    • 毕业后的新生演讲
  • 二 (大学时期)
    • 还有16天啊。还有1个月啊。时间怎么过的那么慢呢。时间怎么过的那么快呢
    • 这一年很乱
    • 我在清华,过得很好
    • 冬至
    • 我在一个角落里,光明的角落里
    • 与郭家宝学长谈后感受
    • 交流琐记零——缘起
    • 交流琐记一——张广艳老师
    • 交流琐记二——邓俊辉老师
    • 乱吐一气
    • Good Luck To You
    • 春
    • 夏
    • 秋
    • 冬
    • 当夜色降临
    • 旅美日记一
    • 旅美日记二
    • 旅美日记三
    • 旅美日记四
    • 旅美日记五
    • 旅美日记末
    • 6月10日归家记
    • 提早知道的事实
    • 再给我点时间
    • 雷阵雨
  • 一 (博士时期)
    • 碎片
    • 矛盾
    • 猛然焦虑
    • 透视耳
    • “阵雨转多云,南风三级”
    • 时间
    • 医院琐事
    • 出院琐事
    • 第二人生
    • 下坠
    • 拾珠
    • 十年。
    • 学生时代的终结
  • 零(毕业至今)
    •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 长不大的人
    • 给兄弟张一鸣的婚礼致辞
    • 两本读不下去的书
    • 落叶
    • 换工记
  • 日记和其他
    • 日记:高中
    • 日记:大学
  • 微信公号归档(待补充)
    • 我想做的事
    • 人机交互科普集
      • 手机键盘是帮你怎么纠错的 [打字系列Vol.1]
      • 滑行输入是怎么工作的 [打字系列Vol.2]
      • 盲人是怎么用手机打字的 [打字系列Vol.3]
      • 十指打字一定比一指禅快吗?[打字系列Vol.4]
      • 想不到吧,emoji也可以说出来 [打字系列Vol.5]
      • 手写笔的不完全发展史[触屏系列 Vol.3]
      • 汉字输入法的不完全发展史 [打字系列Vol.6]
      • 手机屏幕是怎么判断你想点哪儿的?[触屏系列Vol.1]
      • 运动障碍者是怎么用触摸屏的 [触屏系列Vol.2]
      • 验证码是如何把盲人拒之门外的 [无障碍系列 Vol.1]
    • 科研相关
      • 怎么产生一个好的科研想法?
      • 一些老板和我的对话
      • 我是怎么做文献调研的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摘要Abstract]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引言Introduction]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相关工作Related Work]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研究方法]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结果部分Results]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讨论与结论]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番外篇:Rebuttal]
    • HCI PhD 申请的一些经验
    • 如何做一个帅气(划掉)的PhD
    • HCI PhD 找工作的一些经验(教职篇)
    • HCI PhD 找工作的一些经验(业界篇)
    • 游记
      • 7/5旅行日志-巴黎
      • [旅行日志] 7/6 - 巴黎
      • [旅行日志] 7/7 - 圣米歇尔山
      • [旅行日志] 7/9 香波尔城堡
      • [旅行日志] 7/10-7/12 尼斯
      • [旅行日志] 7/12-7-14阿维尼翁
      • [旅行日志] 7/14-7/16 尼姆和阿尔勒
      • [旅行日志] 7/16-7/20 阿斯佩谷
      • [旅行日志]7/22 - 7/24 弗莱堡
      • [旅行日志] 7/25 - 7/30 瑞士
      • [旅行日志] 7/31-8/3 伊斯坦布尔
      • [旅行日志] 8/4-8/6 卡帕多奇亚
      • [旅行日志] 8/7-8/10 费特希耶和棉花堡
      • [旅行日志] 8/10 - 8/13 雅典
      • [旅行日志] 8/13 - 8/17 圣托里尼
      • [旅行日志] 8/18 - 8/20 威尼斯
      • [旅行日志] 8/20 - 8/23 佛罗伦萨
      • [旅行日志] 8/24 - 8/30 罗马和那不勒斯
      • [旅行日志] 8/31 - 9/1 梅尔祖卡
      • [旅行日记] 9/2 - 9/3 马拉喀什
      • [旅行日志] 9/3-9/5 菲斯
      • [旅行日志] 9/5-9/6 卡萨布兰卡
      • [旅行日志] 9/6 - 9/9 开罗
      • [旅行日志] 9/9 - 9/12 卢克索
      • [旅行日志] 9/12 - 9/14 番外篇:各大机场
      • [旅行日志] 9/14-9/16 悉尼
      • [旅行日志] 9/17 - 9/23 墨尔本
      • 到陌生的小岛去
    • 周末推荐
  • 发射
由 GitBook 提供支持
在本页

这有帮助吗?

  1. 微信公号归档(待补充)
  2. 科研相关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相关工作Related Work]

这周我们说两句相关工作怎么写~

相关工作(Related Work),很难写得出彩。但是出彩的话,会让人立刻感到文章的厚重感。很多论文真的就把这个部分写成了相关工作:只是平白地列出所有能找到的文献。听完这节小课堂,你可以比别人写得出彩一点点:)

一句话总结

相关工作要注重内在逻辑,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列出其他文献;它的作用在于二:一为读者展开项目背景,如同讲故事铺垫;二为展示自己工作与众不同之处,突出贡献。

目录

  • 哪些工作是相关的

  • 构建工作之间的内在逻辑

  • 突出自己工作的不同之处

  • 用好过渡,用好过渡,用好过渡!

哪些工作是相关的

首先,请还没有看《我是怎么做文献调研》的小朋友先补习功课:

知道如何寻找和整理相关文献之后,把它们写下来又需要另一个步骤:分类。如何把这么多都相关的文献整理成三到四个小章节,并且每个章节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

我一般会考虑几点:1.研究的问题 2. 研究的对象 3. 使用的技术。每一个点都可以引申出一到两个相关的章节,其中有些可以合并。举个例子:小明为了让视力有障碍的用户(对象)在追剧的时候能够更好地理解视频内容(问题),采用了机器学习+众包的方法,让机器来生成对视频的初步描述,并且让一同观看视频的网友们来提供细节(技术)。那么写相关文献的章节时,就可以讨论与视障用户相关的研究(对象);与视频内容理解相关的研究(问题);机器学习理解视频(技术)以及众包的工作(技术)。

如果研究对象比较普遍(例如设计了一种大家都可以用的语音交互),那么也在问题里细分一下,比如使用场景、交互方式等。

构建工作之间的内在逻辑

当我们划分好相关工作的章节,收集好材料,准备开工的时候,千万不要无脑地把所有文献题目作者列一遍就算了;比如这种(希望论文作者没有订阅我的公号):

“做这个工作的有ABCD, A 做了xxx,B做了xxx,C和D做了xxx” ——类似的句式,希望小朋友们不要再写啦。写相关工作的时候,作者应该是充当一种指路人,或者说书人的角色:在详细介绍核心内容之前,把故事背景在读者面前慢慢地,有条理地展开。

所以,你需要把面前的相关文献们,用一条线串起来,来向读者展现它们之间,以及和自己工作之间的关联。这些逻辑可能是递进的:例如文章ABC开创了某个领域,DEF在这个问题领域提出了集中思路,GHI则是在各个思路下的改进——那么我们就可以先说用总领的话来叙述ABC,然后用并列的方式讲DEF,最后可以一笔带过GHI(如果它们不是那么重要的话)。

这些逻辑可能是并列的:例如文章ABC用了X技术来解决某个问题,DEF用了Y技术,而GHI则用了DrustZ的技术——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分条列举的方式,先写”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大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然后列出1)X技术[ABC] 2)Y技术[DEF] 3) DrustZ的技术[GHI] 。这样把类似的文章集中起来,大家看着也顺溜。

还有些其他不怎么常见的逻辑顺序,比如分-总(例如先有零散的工作,后来有一篇文献把它们综合了起来)。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文献内在的逻辑顺序,并且把它们按照逻辑列举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比许多论文的相关文献高出了不止一个档次:)

更加高级的写作方式,则是与其列举文献,更像是让文献为作者自己的陈述服务。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感觉到作者在刻意塞进一些文献来充数;相反,作者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顺便引用了关键的文献来加以佐证。一些好的例子可以参照[1,2,3]。

突出自己工作的不同之处

写“相关文献”另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大家了解你的工作与这些文献有什么不同。而这一点,许多作者似乎都没有意识到:很多段落都只是列出以往的工作,然后戛然而止。让人读完会摸摸头,OK,我知道了,这些工作很重要,但跟你做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在介绍完别人的工作之后,还要在后面(例如章节的最后一段,或者每个段落的最后一句)接一些为什么和这些工作比较,以及与它们有何不同。这样一来,既说了别人工作的重要,也突出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其实是一举两得的事请。

用好过渡,用好过渡,用好过渡!

最后来说一下写相关工作的笔法。其实就一个:用好过渡!开头不要直接列别人的文章,先概括地说一下这个段落的主题;写完一个小部分,不要立即跳到下一段开始写另一个部分,而是在末尾写一个过渡句:“以上就是人们在X领域的研究,但是随着Y技术的进步,更多的人把目光转移到了Z上”,“对于Y技术在X领域的研究已经介绍许多,但在另一个Z方面,相同的技术也有许多应用”。拿出小学作文满分的本领来!

我老板写Related Work有一个习惯,从来不会在大标题下什么都不写就直接跳到第一个小标题(例如上边那个反例)。在大标题的下面,用一些总领的语言来概括+引出接下来的小章节,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方式。一切为了读者服务!

在你写完相关文献之后,可以试着只阅读每个段落的第一句以及最后一句,看看能不能大致地掌握整个章节想表达的东西。如果可以,那么你的过渡已经运用地炉火纯青了!


以上就是我写论文相关工作部分的一些小经验,希望帮助到在论文写作边缘苦苦挣扎的小朋友。论文写得糟糕不用怕,熟能生巧~ 本小课堂就是让这个过程变得快一些,让你的论文写作遍地开花!我们下期见!(狗头

文章引用: [1] Fred Hohman, Andrew Head, Rich Caruana, Robert DeLine, Steven M Drucker: Gamut: A Design Probe to Understand How Data Scientists Understand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2019 [2] Jacob O. Wobbrock, Edward Cutrell, Susumu Harada, I. Scott MacKenzie: An Error Model for Pointing Based on Fitts’ Law, 2008 [3] Jas Brooks, Steven Nagels, Pedro Lopes: Trigeminal-based Temperature Illusions, 2020 [4] Jacob O. Wobbrock, Meredith Ringel Morris, Andrew D. Wilson: User-Defined Gestures for Surface Computing, 2009

上一页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引言Introduction]下一页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研究方法]

最后更新于1年前

这有帮助吗?

(一种很典型的行文方式:把所有工作摊煎饼地摆出来,反正我列出来了,哪个有用你自己找)
(这是他最著名一篇论文的相关工作开头部分 [4]。哪怕没啥写的,用一句话来引出接下来的小章节,也能起到过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