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ustZ的论文小课堂[讨论与结论]
本周聊一下论文收尾部分的写作!
论文小课堂进行到最后一课,我们的论文也要进行收尾啦!收尾部分包括讨论与结论:讨论又包括局限和展望部分。收尾部分作用有二: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虽说不是核心部分,但好的讨论可以升华论文,麻雀 变凤凰 。
一句话总结
讨论部分点出论文结果的意义,潜力与局限性;结论部分点出最重要的结果,与最美好的未来。
目录
今天我们讨论点什么
人无完人,文无完文
明天我们展望点什么
谢谢欣赏!
今天我们讨论点什么
实不相瞒,一篇论文里最让我发怵的,就是讨论部分。特别是在写偏调查、采访这种以定性研究为主的论文时,我基本上不知道怎么写(现在依然要和老师讨论才能开始动笔)。我们先来说说偏技术的研究讨论部分可以写什么,然后说说比较难办的定性研究。
对于偏技术的论文(譬如发明了新设备,算法,或者研究了某个模型),基本上有几点万金油可以讨论:实验的结果里有哪些有趣或者出乎意料的发现?对这些发现,可能的解释是什么?这篇论文的工作与前人的工作相比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它能带给这个领域怎样独特的贡献?除了这个领域,还可以被应用到其他什么地方?这些万金油以外,还可以写一些想告诉读者,但不太适合其他部分的内容:比如为了写这篇论文掉过多少头发(不是
总而言之,讨论的作用在于突出重要而有意义的结果,以及扩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这也是为什么写定性研究讨论部分难的原因:定性研究一般是通过采访、调查来得到结果,结果本身也许并不能告诉人们最有营养的东西,而讨论部分则要将这些结果的实质拨开给读者。因此“博学”就显得很重要:有些讨论会套用心理、传播或者社会学的模型和理论,展现结果背后有这些理论支撑的逻辑(例如[1]);有些讨论会发散到许多方面,从交互设计到社会的权力流动…… 所以想写出好的讨论,也需要多多了解相关的文献(然而我的方法是问老师怎么写!哈哈。
人无完人,文无完文
一篇论文,不管做得多么完备,总有缺陷和局限。在讨论部分后,强烈建议加上局限性的章节,写下这个研究不足的,没有考虑周全的,可能与实际不符的,还没有做到完美的地方。有些人可能认为写下局限性是一种减分行为,哪有自己吹完自己之后还要再踩自己一脚的?不过在审稿人和读者看来,局限性基本都是加分的(不写的话反而会让人觉得作者很自大)!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什么缺陷大致都可以读出来。与其让大家质疑,不如明确地坦白。
不过想要加分,也不仅仅是列出所有局限性那么简单:你需要做的,是首先承认不足,然后说明原因,最后要么提出可解决的方案,要么说:这个不足没什么大的影响。比如实验过程中延迟比较大,你需要先解释为什么有延迟而当时没法解决,然后说,”想要解决延迟,可以使用更大规模的服务器“,或者,”虽然延迟存在,但它只占到总时长的1%,对结果没有根本影响“。前者可以让人明白不足是可以被解决的;后者则消去了大家对结果的质疑。
另外,坦诚地承认工作的局限,也会让审稿人对文章更宽容(至少我是这样的!)。有时候我在审一篇论文时,找到了可能会扣分的不足之处,但如果作者在最后列出了这些不足并给与合理的解释,我往往会把那些扣分项加回来。
明天我们展望点什么
如果还有空间的话,在讨论部分里也可以写下项目未来可能的方向:这篇工作之后,有哪些值得探索的地方?或者你打算做些什么?有时候写下来自己将要做的部分,可以让感兴趣的读者主动联系你来合作;也可以起到抢占山头,打消别人做这些部分的念头(误。
谢谢欣赏!
最后的最后,就是结论部分!结论部分和摘要部分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一段清晰的结论,可以让读者了解本文最重要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有哪些意义。和普通的总结不同,结论部分需要把文章”发扬光大“,也就是说,除了简述本文讲了什么,你可以稍微地从内容本身站出来一点,写写这个研究怎么让世界变得更好了(当然这么说有点太大了!
伴随大家近两个月的论文小课堂就要结课了,我还有点依依不舍(毕竟写科普太掉发!不知道你有没有学到一丁点的新东西——如果有的话,那就把它用到之后的写作上吧!写得越多,你就会发现写论文其实也没那么糟糕,甚至是一种相比于做研究而言的休闲活动(狗头~
本文引用: [1] Ulrik Lyngs, Kai Lukoff, Petr Slovak, Reuben Binns, Adam Slack, Michael Inzlicht, Max Van Kleek, Nigel Shadbolt: Self-Control in Cyberspace: Applying Dual Systems Theory to a Review of Digital Self-Control Tools, 2019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