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升空之时 When Rocket Launches
  • 开始计时
  • 三 (高中时期)
    • 青春
    • 拆手后,成功前
    • 缺失的父亲
    • 冬至
    • 所谓风度
    • 2012春节有感
    • 论爱情
    • 人性的分裂与回归
    • 门里门外
    • 雨感
    • 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们
    • 你失去什么,必将得到什么
    • 我们为什么活着
    • A Simple Life
    • 走路回家
    • 对于发动罢餐的倡议书
    • 毕业后的新生演讲
  • 二 (大学时期)
    • 还有16天啊。还有1个月啊。时间怎么过的那么慢呢。时间怎么过的那么快呢
    • 这一年很乱
    • 我在清华,过得很好
    • 冬至
    • 我在一个角落里,光明的角落里
    • 与郭家宝学长谈后感受
    • 交流琐记零——缘起
    • 交流琐记一——张广艳老师
    • 交流琐记二——邓俊辉老师
    • 乱吐一气
    • Good Luck To You
    • 春
    • 夏
    • 秋
    • 冬
    • 当夜色降临
    • 旅美日记一
    • 旅美日记二
    • 旅美日记三
    • 旅美日记四
    • 旅美日记五
    • 旅美日记末
    • 6月10日归家记
    • 提早知道的事实
    • 再给我点时间
    • 雷阵雨
  • 一 (博士时期)
    • 碎片
    • 矛盾
    • 猛然焦虑
    • 透视耳
    • “阵雨转多云,南风三级”
    • 时间
    • 医院琐事
    • 出院琐事
    • 第二人生
    • 下坠
    • 拾珠
    • 十年。
    • 学生时代的终结
  • 零(毕业至今)
    •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 长不大的人
    • 给兄弟张一鸣的婚礼致辞
    • 两本读不下去的书
    • 落叶
    • 换工记
  • 日记和其他
    • 日记:高中
    • 日记:大学
  • 微信公号归档(待补充)
    • 我想做的事
    • 人机交互科普集
      • 手机键盘是帮你怎么纠错的 [打字系列Vol.1]
      • 滑行输入是怎么工作的 [打字系列Vol.2]
      • 盲人是怎么用手机打字的 [打字系列Vol.3]
      • 十指打字一定比一指禅快吗?[打字系列Vol.4]
      • 想不到吧,emoji也可以说出来 [打字系列Vol.5]
      • 手写笔的不完全发展史[触屏系列 Vol.3]
      • 汉字输入法的不完全发展史 [打字系列Vol.6]
      • 手机屏幕是怎么判断你想点哪儿的?[触屏系列Vol.1]
      • 运动障碍者是怎么用触摸屏的 [触屏系列Vol.2]
      • 验证码是如何把盲人拒之门外的 [无障碍系列 Vol.1]
    • 科研相关
      • 怎么产生一个好的科研想法?
      • 一些老板和我的对话
      • 我是怎么做文献调研的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摘要Abstract]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引言Introduction]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 [相关工作Related Work]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研究方法]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结果部分Results]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讨论与结论]
      • DrustZ的论文小课堂[番外篇:Rebuttal]
    • HCI PhD 申请的一些经验
    • 如何做一个帅气(划掉)的PhD
    • HCI PhD 找工作的一些经验(教职篇)
    • HCI PhD 找工作的一些经验(业界篇)
    • 游记
      • 7/5旅行日志-巴黎
      • [旅行日志] 7/6 - 巴黎
      • [旅行日志] 7/7 - 圣米歇尔山
      • [旅行日志] 7/9 香波尔城堡
      • [旅行日志] 7/10-7/12 尼斯
      • [旅行日志] 7/12-7-14阿维尼翁
      • [旅行日志] 7/14-7/16 尼姆和阿尔勒
      • [旅行日志] 7/16-7/20 阿斯佩谷
      • [旅行日志]7/22 - 7/24 弗莱堡
      • [旅行日志] 7/25 - 7/30 瑞士
      • [旅行日志] 7/31-8/3 伊斯坦布尔
      • [旅行日志] 8/4-8/6 卡帕多奇亚
      • [旅行日志] 8/7-8/10 费特希耶和棉花堡
      • [旅行日志] 8/10 - 8/13 雅典
      • [旅行日志] 8/13 - 8/17 圣托里尼
      • [旅行日志] 8/18 - 8/20 威尼斯
      • [旅行日志] 8/20 - 8/23 佛罗伦萨
      • [旅行日志] 8/24 - 8/30 罗马和那不勒斯
      • [旅行日志] 8/31 - 9/1 梅尔祖卡
      • [旅行日记] 9/2 - 9/3 马拉喀什
      • [旅行日志] 9/3-9/5 菲斯
      • [旅行日志] 9/5-9/6 卡萨布兰卡
      • [旅行日志] 9/6 - 9/9 开罗
      • [旅行日志] 9/9 - 9/12 卢克索
      • [旅行日志] 9/12 - 9/14 番外篇:各大机场
      • [旅行日志] 9/14-9/16 悉尼
      • [旅行日志] 9/17 - 9/23 墨尔本
      • 到陌生的小岛去
    • 周末推荐
  • 发射
由 GitBook 提供支持
在本页

这有帮助吗?

  1. 一 (博士时期)

碎片

上一页一 (博士时期)下一页矛盾

最后更新于6年前

这有帮助吗?

Ph.D. 开始。

五点多醒了,失眠,强装睡觉,八点张一鸣闯进门,厉声叫道:“张明瑞,起床!”

一

今天是整个屋子的人一起去看TEDxSeattle的日子。上次和大家一起出来的时候还是十月初,被苏宁领着一起做园林种树的公益活动。 立冬刚过,西雅图的早晨阴冷湿润,走在路上有轻轻拍到脸上和膝盖上的寒风。

我已经快摸清这座城市的脾气了。我用“她”来称呼西雅图,因为这座城市集聚所有阴柔的特点:作为美国唯一一个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地区,十月开始便阴雨连绵。我早听学姐学长嘱咐,这里的雨几乎天天下,要做好心理准备——我特别地讨厌长期的雨。短暂而剧烈的暴雨让人爽快酣畅,淅淅沥沥的雨只让人感到无精打采,似乎全世界都发霉。但这里的雨似乎更轻柔:手机屏幕上预报是雨,用的是“shower”,不是“rain”,shower是淋浴的意思,街上的雨,有点像花洒,轻轻飘到脸上没什么感觉,走进屋子衣服没怎么湿透,倒是给整个城市洗了一次澡。

去市中心要坐372路,因为我的晚起,大家错过了卡好时间的那班车。十分钟后,第二辆车门打开,司机把右侧车轮放瘪,方便人们上车。跟司机问好,然后找个位子坐下—美国的公交似乎总有位子。车里放着暖气。西雅图并不很冷,除了雨时的室外,哪里都是暖的。人也是暖的,迎面走来的人会跟你微笑,流浪汉和善的跟你说,“one dollar, my friend”,就算直接走过去,他们也会接着说,“It’s OK, have a good day my friend”。深夜的马路没什么令人发颤的飙车的轰响,校园里每个办公室的桌子前都会摆一个牌子,上面用各种语言写着,“仇恨在此没有立足之地”。

几乎每次和当地人的聊天时,都会被问到,“How do you like Seattle?” 我说,超赞的,这里景色棒极了。华大校园的樱花已经谢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金黄。我们住的路的两边是茂密的树林,以及断断续续的砖屋或木屋。房子后面还有一块巨大的社区菜地,穿过这片布满葡萄藤和南瓜叶的地方,是一片巨大的草地足球场。我曾和张一鸣在那里练过一次球,带着刚买球鞋的新鲜劲儿,把足球踢得特别高,然后看它从清澈的天空中落下来。

这个城市温暖而友好,能遇见她是我的幸运。

房子的后面就是树林

二

我们稍微迟到了几分钟入场。刚刚坐下来,演讲人正在富有激情地讲“all the data you see is bullshit”,看看大屏幕,竟然是前几周在课堂上聊天的我们系的教授。Information Science,这是我的专业,我们的学院叫做iSchool,所有学院的东西都要加一个i,iWeek, iPhD,iConference —— 听起来像是在为苹果打工。什么是Information Science?清华有一个很大的学院叫做信息学院,包括计算机系,电子系,“信息科学”是一个大的方向;这里却有一个单独的系叫做信息科学系。当初教授面试我的时候,问“你为什么没申请计算机系呢?”我说,因为信息学系比计算机系更多样化,在这里我可以吸收不同背景的人的看法。其实纯粹是我当初想找的老师在信息科学系,而且计算机系只提供夜校硕士,读博士又找不到想跟的老师。信息学系还是计算机系?管它呢,要我就行。

结果这两个系的培养方案完全不同。计算机系的同学这学期只需要选一门专业课,其余时间可以用来做研究;信息学院跟我们刚入学的十一个博士说,你们第一个学期,两门必修,一个叫做“研究方法”,一个叫做“信息学概论”。我还多选了一门,叫“大数据和算法的伦理与社会问题”。

听起来挺正常的,然而后两门课简直是对我极大的折磨。“信息学概论”每周会挑选一篇信息学领域经典论文让我们阅读,上课大家一起讨论,然而教授是“哲学教授”,每周读的论文跟我脑海中的“信息科学”无甚关系,除了一次读到香农那篇“通讯的数学原理”之外,其他诸如“印第安人的文化”、“知识的分类”、“信息和知识在哲学上的解释”或者“女权主义的‘场合知识’(situated knowledge)”, 完完全全都是我读不动的:什么玩意儿? 另一门课,“大数据和算法的伦理与社会问题”,选课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教授一些前沿的算法,以及这些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影响 —— 结果是一门社会学的课,每周要读四五十页的社会学论文或者书(比如福柯),上课要围成圈一起讨论权力的流动,统计在权力实施中扮演的角色之类的问题。第一节课之后我就完全懵了:老师在课上说的每一句话,大家讨论时的每一句话,我都听!不!懂!什么epistemology, ontology,post-structuralism……总之我后来基本上放弃讨论了,只能是在别人说完后回以善意的微笑以及缓缓的点头,代表“我懂了,你说的很对”。如果非要我发言,没问题,“yes, I also think so”。

我的同学们,来自各个领域:图书馆学(什么玩意儿?),数学和物理系,计算机系,也有信息科学系的正统学生;女生有六个,男生四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可视化,女权主义(???),有色人种和少数派(???),图书馆学和儿童教育(???),辅助交互技术,输入交互技术。当我惊讶于并不是所有同学都会写代码,或者研究算法的时候,我意识到,这个iSchool是真的“多样化”……

多样化有好处,也有麻烦的地方。麻烦的地方就是,我在上一些似乎和我领域完全不搭边的课,即使能力不够,也要硬上。好处是,读完那些晦涩的社会哲学论文之后,我发现自己读计算机领域的论文的能力简直得到了飞升。iSchool 包含的领域实在是太多,但凡与信息相关的都会有;但又不是大杂烩,相比计算机系,这里的技术更关注“人”的一部分,人与信息的互动,人的行为和感知;以及科技和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影响。总之,不是一个技术至上的地方。相比于对特定领域技能和知识的训练,这里更倾向于训练研究和思维的方法。突然感觉这个理念很牛逼。

三

上午演讲嘉宾里有位高中生,他的演讲主题是“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因为他为了推进新的环保标准,把州政府告上法庭。下午演讲嘉宾里有一对父女,他们创立了“箱子计划”,为西雅图的流浪汉提供固定住所。这些住所是他们设计的一些小木屋,经过志愿者和当地居民的合作,把木屋放在一些居民的后院里。也有难民团体合唱团的演出,时尚设计师的环保服装走秀……

有一点是我觉得这里和家乡不一样的地方:人们对“自由”和“思想”的实践更加具体化。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有时候是校园里举着牌子说“拒绝堕胎”的组织;有时候是老师留的作业,“读完这些阅读材料,你有什么想法?你同意哪些观点,反对哪些?”;有时候是随处可见飘着彩虹旗,或者“black live matter”的房子。在国内,身边基本没有变性人,最著名也是我仅知的,是金星;在这边,我的一位教授就是变性者。打开谷歌地图,可以看到各种流浪动物的收养机构,非政府的残疾人和难民关怀组织;在国内,我猜如果有人想模仿“箱子计划”,那绝对是违章建筑,更别提某些桥墩下面的水泥锥了。

如果每个人在你身边都会谈论“女权”,“政府集权”,“黑人和少数派的歧视”,就算再怎么不接触政治,你会不自主地卷入其中,“被迫”进行思考。原来不是只有代码和时髦技术才是生活,人种的多样化让这里更关注国内很少谈及的问题,并且深入人心。

四

周五晚上和一位年长的美国人吃饭,他在华大读的医学博士后,后来做过医药,通讯工程师,独立发明工作者,现在是一个非盈利慈善机构的负责人。他跟我说,年轻的劣势在于,要顾及太多,不确定性太多。你要关心你的学业,关心你未来做什么样的工作,赚多少钱,家庭怎么样,人际关系如何维持;你知道么,变老的一点好处就是,你变得越来越自由。经历这么多回头看的时候,有些不再那么重要,还有的已成定局,你的拘束越来越少。我说这应该是人成长过程中,心态变化的自然过程。

他没有反对,但是问我,如果一个人能返老还童,再活一次,你觉得他的人生轨迹是重演,还是完全颠覆?

他说,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内在是不会变化的,比如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再来一次,更可能是让这些东西得到强化,而非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我觉得有一点很对,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改的。再怎么轮回,一个人想要的生活类型是不会改的。

他还说,变老奇妙的一点在于,你观察到了这个世界的变化。这段时期是你见证的,多么幸运!

更幸运的是,你还有机会在这段变化中添上一笔。

也有人在台上表演自己发明的六弦小提琴

室友全家福!(多了个老外)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