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产生一个好的科研想法?

哈喽!一些科普文之后,又是本月读博经验分享的时间!这次我准备写一个系列:如何执行并发表一项工作——其中会包含从产生想法,到执行,到写作的所有过程。希望各位小朋友能从中有所收获!

身为一个博士,最重要的是能够从知识的消费者变为生产者,而想出一个好的科研idea是项目成功的第一步。这篇文章就来分享一下我作为一个四年科研打工人的心得。

# 一句话总结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改变世界:产生够多的点子,记录,然后回顾。

目录

  • 什么是一个好的科研想法

  • 产生想法的几个途径

  • 如何对想法进行整理

什么是一个好的科研想法

以前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创业潮正热烈,学校里听讲座经常会莫名地有观众站起来发言说“X老师,我有一个价值X亿的想法,希望你能在结束后和我见面”,语出惊人。包括参加Hackthon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说“社交2.0”,忽悠别人入队。仔细听一听他们的想法,会发现非常空洞,无聊甚至异想天开 —— 一个好的想法,不是跟风赶潮流,或者在空想就能产生的,它需要长时间在领域的积累和经历。创业如此,科研更是如此。

博士第一年的时候,人机交互课的教授 James Fogarty 提到一个关于好的科研idea需要具备三点:1. 重要(important)2. 可行(feasible)3. 创新(novel)。缺少任意一点,这个想法都需要再进行打磨。我在做所有项目的时候,都以这三点作为衡量想法的标准。

首先是重要。这个想法发表后,会不会有人关心?会不会有人用?它对这个领域的贡献是什么?对后续的科研有没有参考价值?贡献可以有很多,比如新的算法,更好的性能,新的设计思路;如果你想做的东西可能只对自己有用,可能就算不上”重要“。

第二点是可行。大家都知道世界和平很重要,但是似乎执行起来难度略大。在考虑一个想法的时候,需要看目前的方法能不能实现它。另外,自己的技能点够不够,不够的话,能不能找到靠谱的合作者,这些都是衡量可行性的标准。

第三是创新。如果一个想法从实现到结果都可以拿现有的工作完成,就不太适合科研。科研的想法,除了文献综述的工作之外,一般都会有新的点:可以是拿老思路解决新问题,或者拿新思路解决老问题,或者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总之要有一个点是新的。

产生想法的几个途径

最最最重要的,也是最最最基础的,就是阅读。读的论文越多,你对好idea的概念就会越强。读论文也要有选择地读,因为一篇论文能发表出来,不代表它是一个合格的科研——不要迷信顶会,大佬——他们的工作不一定都是好的。可以选择一个领域,深入去读其中一些经典的论文;也可以通读所有领域的最好的论文。我个人在前几年会把人机交互各个顶会的best paper读一遍,虽然很多领域都不太懂,但是读好的文章确实会提高自己的”科研审美“。手头没有什么想法的时候,不要惊慌,此刻就是读论文的好时机。

对我而言,产生想法最主要的途径是生活经历。因为我是做人机交互中的打字领域,很多东西和生活中的产品联系紧密,所以我在使用各种设备的时候,发现哪里有问题就会自然地产生一些想法想要解决它们。在使用产品、看新闻、甚至聊天的时候,都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刻。比如我做emoji输入的交互,就是当初和朋友聊天发现文字对感情的表达不够丰富。

另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项目中获得新的想法。在做一个项目的过程中,随着对其理解逐步加深,你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可能还无法解决——这些都是好想法的温床。有些人的毕业论文,是一个很完整的系统,很可能是当初做了一个小项目之后,催生了一系列进阶的想法,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的结果。

说了这么多,我还想强调一个很实用的能力:想法迁移。也就是在看到其他工作的时候,经常自问”跟我的研究能不能联系到一起“,以及“这个idea我可不可以拿来用”?不同领域工作的创新往往是相互借鉴,有时候完全不相关的东西也可以给你的科研想法注入新的灵感。

如何对想法进行整理

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为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拥有一个记录自己想法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工具要够小,够方便,满足你在任何产生想法的时刻都能迅速捕捉下来。

大学的时候我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记录,后来用印象笔记,到现在我用Google Keep。我记录想法一般会给它分一个类,然后不同的类别用不同颜色的便签,加以区分。每一个想法短则一两句,长则两三段甚至加上图示,或者相关的文献。从博一开始,我大概已经记录了快一百个左右的想法。

记录完之后,就可以放心忘掉(狗头。偶尔回顾自己的想法记录,会发现很多想法当时觉得很不错,但是事后感觉很蠢。没什么关系,想法多了,好的点子自然会出现。在需要进行新项目的时候,可以到这里扫两眼,看一看哪些满足”重要“,”可行“,”创新“,并且是自己想做的,说不定就是一篇好文章!

最后更新于